河西新城

河西生态、低碳建设项目
日期: 2017-03-20 浏览次数: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一、河西生态城概况

  南京河西新城北起三汊河,南接秦淮新河,西临长江夹江,东至外秦淮河、南河,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河西新城规划建设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与滨江特色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

  自2012年2月,江苏省住建厅和南京市政府签署了《共建河西绿色生态示范城合作协议》以来,作为全省唯一一个省市共建的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河西新城区已先后荣获了“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国家智慧城区”、“国家绿色商务区”、 “江苏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二、河西生态城建设“六位一体”的工作框架

  河西南部地区是南京城市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地区,土地开发强度都比较大,河西立足自身特点,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较大强度开发地区的低碳生态智慧城区建设之路,建立了“指标、规划、技术、管理、政策、行动”等六位一体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体系,推动低碳生态智慧城各项工作全方位深入推进。

  1、建立综合指标体系

  综合指标体系是低碳生态智慧城的工作总纲。河西建立了涵盖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紧凑混合用地模式、绿色友好生态环境、绿色资源能源利用、绿色宜居生活模式、绿色高效便捷交通、绿色节能环保建筑、低碳配置市政设施、健全管理保障机制等9个一级指标和66个二级指标的低碳生态智慧城指标体系。为了加强指标体系的落实,建立了指标体系实施导则,明确了指标的实施主体、实施要求和实施时间。

  2、建立全新规划体系

  规划体系是低碳生态智慧城规划建设的法定蓝图。河西建立了以法定城市规划为主体、低碳生态专项规划为技术支撑的全新规划体系。从2012年开始,河西编制了综合类、专项类、实施类等一系列低碳生态专项规划,包括低碳生态城总体规划研究,核心示范区低碳生态实施方案,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水资源、绿色交通、智慧城区、土方平衡、有轨电车、综合管廊、公共自行车、智能电网等规划。同时创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一个规划”即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个图则”即土地利用图则、城市设计图则和低碳生态图则的法定文件,从源头上保证了低碳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的落实。

  3、建立适用技术体系

  适用技术体系是连接规划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桥梁。河西基于2009年已颁布施行的《河西新城南部地区生态城区建设技术导则》,针对本地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高层高密度为主的建筑特征,形成地方绿色建筑适用技术导则,针对地下水位高、土壤透水性差的水文地质条件,形成地方绿色道路适用技术导则,以及生态堤岸、绿色照明等地方适用技术导则,并结合示范段建设,推动低碳生态技术的落地生根。

  4、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低碳生态城建设发展的制度保障。河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长效管理的新机制。一是完善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目前河西低碳生态城内的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指标要求已纳入规划条件、土地出让和规划方案审查等环节,近日我部已会同市住建委、市规划局等部门,制定了《南京河西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绿色建筑管理办法》,从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管理等重点环节入手,建立面向基本建设全流程的绿色建筑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加强机构建设。河西建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小组等机构,提高行政决策和技术决策的效能和质量。河西专门成立了南京新城生态技术工程中心,并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建立国际化团队,专门负责推动低碳生态智慧城工作。三是建立资金项目管理机制。为了配套国、省低碳生态示范城区的建设,河西新城还专门建立了专项资金及项目的使用管理办法。

  5、强化法规政策引导

  法规政策引导是低碳生态城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推动立法工作。目前正积极推动《河西新城区低碳生态城条例》、《河西新城区共同管沟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二是加强宣传引导。省住建厅和我部联合共建了江苏省绿色建筑和生态智慧城区展示中心,展示中心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科普性等四大鲜明特点,强调权威性、长期性、动态性等三大核心特色,力争成为全国低碳、生态与智慧类技术展示、学术交流、科普教育和产品推广的基地和平台。展示中心在运营期间,获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6、持续推动低碳生态实践

  工程项目是推动低碳生态城从蓝图走向现实的落脚点。河西立足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新模式,深入开展了涉及8个方面、34个领域的低碳生态工程实践,这八个方面包括了复合空间、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水资源、绿色市政、绿色交通、绿色生活和绿色环境等。

  一是因地制宜的规划行动。河西新城区充分吸收国外先进城市规划经验,立足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的定位,采取紧凑混合用地模式,规划建设交通综合体、社区综合体和市政综合体,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建立小网格高密度路网体系,构筑生态开敞空间体系,建立了一套适合高密度城市中心地区的低碳生态规划方案。

  二是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行动。河西生态城地区目前已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约100万m2。南部示范区内预计近三年内新建绿色建筑约300万m2,争取90%以上为二星以上建筑。此外,为加强示范区绿色建筑与国际接轨,青奥中心等标志性项目还开展了LEED标识的咨询申报工作。

  三是因地制宜的绿色能源行动。河西基于地区可再生能源禀赋和滨江特点,以及周边紧邻热电厂的区位条件,提出以利用电厂余热实现热电冷三联供和江水源热泵为主,辅以太阳能光热光电、土壤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力争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占比30%-40%的能源结构目标。

  四是因地制宜的绿色水资源行动。河西立足本地资源条件,从优化配置供水资源,合理开发污水资源,实现城市雨洪管理等三个方面,推动绿色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规划提出集中式二次增压供水模式,市政管网漏损率控制在5%-8%;近期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小于7%—10%;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减少城市降雨径流量,涵养地下水,尽可能地收集利用雨水。

  五是因地制宜的绿色市政行动。河西通盘考虑地区竖向关系,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的土方平衡。在道路设计中,根据当地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渗透系数较差的水文地质条件,审慎探索低冲击开发的绿色道路设计模式。全面推动生态堤岸和绿色照明工程建设。

  六是因地制宜的绿色交通行动。河西建立了包括地铁、有轨电车、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在内的绿色交通体系,推动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零换乘”系统建设。规划绿色交通出行率远期达到80%,公共交通站点300米覆盖率达到70%,区域内独享路权的慢行交通路网密度达到4.2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网间距 150-200m。

  七是因地制宜的绿色生活行动。强化开放空间、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形成以“5分钟便民圈、10分钟生活圈、15分钟就医圈”为目标的幸福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绿色医院的建设,使绿色真正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八是因地制宜的绿色环境行动。加强基地原有水系的保护,确保开发前后河道面积不减少。合理安排绿地开放空间系统,推动城市生态公园、鱼嘴湿地公园、鱼嘴公园、文化体育公园、秦淮新河风光带建设,在水、能源、植被、材料等方面融入低碳生态理念。积极推动立体绿化工作。

   三、河西生态城建设的亮点和创新点

  1、机制创新:低碳生态全周期管理体系

  从规划、土地出让、建筑设计、施工许可、验收备案到运行管理等全过程落实生态建设,建立全周期管理体系。启动绿色生态城区总体实施评估,并开展绿色建筑项目的运营评估、能源利用的运营评估、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海绵城市的运营评估。

  2、理念创新:“本地平衡”的建设模式

  通过混合用地强调“职住平衡”:职住平衡指数为97.8%,创新交通综合体、市政综合体及社区综合体等,混合用地比例达到15.86%。通过本地挖土填方强调“土方平衡”:场地控制实施就近实现土方平衡指标,实现土方平衡为67%。通过再生水利用强调“资源平衡”:雨水回用率约为5.22%,江心洲生态岛实现再生水管网全覆盖。

  3、技术创新:国际和本土结合的适宜技术

  积极引入具有国际水平的示范技术:建成世界第一条区间无接触网有轨电车、中国首个“进站充电”的有轨电车;由东南大学与澳大利亚水敏公司合作建成天保街海绵城市示范段。落实适宜南京本地的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制定了适宜南京的6项低碳生态技术导则;在建筑布局、通风采光、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采用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技术。

  4、公共参与创新:从社会教育普及做起

  建成绿色生态展示教育基地:江苏省绿色建筑与生态智慧城区展示中心是全国唯一的住建部绿色建筑和生态智慧城区展示教育基地,举办了“大手牵小手”低碳环保行活动、“互动小讲堂”等一系列活动。生态技术与城市人文结合:发挥滨江、滨河的自然优势,打造滨江滨河大型公园和落实低碳生态的零碳建筑技术;建设绿色生态慢行系统,贯穿滨江、滨河公园、城市道路、生态公园、生态绿地系统;将生态技术的运用与市民的健身、游园、休闲活动联系起来,打造健身绿道。

  5、成效创新:高标准、多样化生态项目

  高星级绿色建筑逐步普及,由单个项目向区域集群转变: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达到76.2%,国际风情街正在开展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申请工作,积极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推广。建立多模式绿色交通,加快低碳出行:建成有轨电车1号线和轨道交通2号线、10号线,建立了成熟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模式,初步形成慢性道路网络。落实多样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分布式能源中心:多元化开发光热、光伏、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已建成2座分布式冷热电多联供能源站。强化地下空间集约节约利用,建设市政综合管廊:强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平均地下容积率0.49,约为考核指标2倍;建成南京市首条试点建设的综合管廊。

  四、河西生态城建设的低碳生态项目案例

  具体见案例集(PDF)

 

 

  

  

河西新城